【引言】
1960年代的一个普通夜晚,巴黎一座剧院座无虚席。台上歌声婉转,锣鼓咚咚,台下观众几乎全都是金发碧眼,却被中国京剧的魅力紧紧吸引。那一年,中国国粹京剧第一次踏出国门,让整个西方世界狠狠震了一下。谁能想到,就在这历史性的一刻,有个年轻的中国女生齐淑芳,几乎成了国际社交圈里人人夸赞的“中国之声”。令人不解的是,几年后,她却带着团队集体滞留美国,彻底留在异乡。到底是逐梦远方,还是背离故土?她的选择让人唏嘘,也引发了几十年的争议。她到底图啥?
一边是国粹传人,老一辈戏迷的骄傲;另一边却是留洋不归,被打上“精致利己主义者”标签的争议人物。齐淑芳就像一枚硬币,两面都挺亮。有人说她是在国外光耀国粹,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拓荒者;也有人直言,这不过是她个人理想与利益的“戏精表演”。到底是文化使者,还是逐利奔忙?她自己说,这是为了让京剧走出去,但她丈夫却说过,连洗盘子也比在国内挣得多,现实的冷锋一下子扎进了浪漫理想。这么一来一往,扑朔迷离,齐淑芳的滞留美利坚,成为中国京剧海外史上最爆炸的一个插曲。她面对外界质疑,到底还有哪些没说出口的理由?
时间往前推,齐淑芳可不是一夜成名。从小在京剧世家长大,家里人都是票友行家,就像北京老胡同里那种一出门满街都是“角儿”的氛围。她天赋异禀,学什么都比别人快一步。后来赶上国家文化交流东风,1960年代初,她跟着上海京剧团队首先去法国演出。没想到,一曲《贵妃醉酒》直接让外国观众“醉”了场。随后英国、意大利、德国,她们团队一路刷榜,每到一处都好评如潮。舞台上下其实也热闹,老外争着合影,记者冲进后台想搞独家,外国街头也响起了咿咿呀呀的学唱声。据当时随行的工作人员回忆,欧洲的小男孩听完唱段后直接跑回家模仿,老爷爷老奶奶出门还带着票根留作纪念,不夸张地说,那个年代她们出国演出的场场就像现在的顶流明星见面会。
可热烈的掌声过后,留在团队心里的,却并不是回到国内继续做一个小众艺术者的安稳生活。有团队成员觉得国内机会有限,舞台太小。有人嗅到了外面的大市场,也有人单纯受西方开放氛围的感染。再加上每次随团出访,都感受到外面世界那种新鲜空气。生活在变化,观念也在颠覆。队伍里绝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出国,西方社会的高薪酬、自由氛围和多元容纳对他们简直有致命吸引力。普通百姓看热闹,内行人却更细致,有观众感叹:“一出戏,唱碎万里长城;一念头,翻过太平洋。”此刻的戏子,成了横跨中西的弄潮儿。
齐淑芳他们留在美国后的第一年,表面上风光,实际却挺糟心。美国的舞台不像国内,愿意埋单京剧的观众其实屈指可数,有时一场演出下来,台下冷冷清清。语言不通,找工作难,有时候连个能歇脚的小窝都没有着落。团队一度靠侨胞的救济度日,甚至有人打零工,刷盘子、打杂、教汉语,什么都干,就是为了能留在异国他乡。有成员偷偷信回国,抱怨异乡的苦楚。国内的朋友对此也议论纷纷,有人说,“浪子回头金不换”,过两年他们肯定扛不住就要灰溜溜回家。
外界质疑越来越多,特别是家人和老同事。有的人悄悄劝她回国:“老祖宗的东西,海那边没人懂,伸手不见五指的夜,你就不怕孤单?”她的丈夫最难接受。原本两人感情很好,相互欣赏才华,就像同行里的“神雕侠侣”。他始终不敢相信,媳妇这趟出国,没想到竟成了诀别——说好的一纸合同,最后变成了天各一方。“连信都不怎么回了,没了准信。”多年后,这位丈夫无奈地感叹,感情这东西有时候真的不讲道理。团队里更有人觉得,“是她带头作决定,我们其实被推着往前走。”这些声音,让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齐淑芳,也有些茫然不安。
正当外界盯着她看笑话、同僚等着看她狼狈归国的时候,剧情突然大反转了。随着中美关系逐渐解冻,海外华人社群的活跃,齐淑芳和她的团队迎来了第一波复苏。当地社团主动邀请他们演出,社区活动甚至小型艺术节愿意给他们舞台,从旧金山到纽约,慢慢有了名气。美国本地媒体也开始关注,纽约时报还专门报道过齐淑芳的经历,称她为“中国国粹在美传播的代表人物”。
最让人跌破眼镜的是,齐淑芳不只是想混口饭吃,更想打破文化壁垒。她开始在美国创立京剧团,吸纳本地年轻人甚至洋面孔来学戏,耐心教他们念字、抖腔、走台步。有记忆的老戏迷还记得,她教的第一个美国学生是个金发“小伙”,张嘴唱的“海上生明月”,腔调虽怪,却自带喜感。渐渐地,京剧成了美国校园、社区活动、甚至文化节上的常客。齐淑芳她翻译了部分剧本、亲自改编段子,甚至开发出了“英文版唱词”。有同事戏称,“她这是要开创京剧的美利坚分部啊!”
走到今天,齐淑芳中国戏曲团已闯出名堂。她领着学生在美国南部的“玉米地里唱戏”,观众虽稀,却掌声更热烈。随着影响扩大,她不光收获了政府荣誉勋章,还不断被邀去各地演讲推广。原本以为她只是栖身异国,现在连外国人也开始呼朋引伴来看中国戏。事情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——她把一门古老的中国艺术,硬生生推到西方主流视野里。如果说曾经她选择出国是“叛逆”,那现在她至少是让国粹活成了跨越大洋的桥梁。
可别以为成名后就一路坦途。齐淑芳虽然在海外开窍,但国内舆论并不买账。网友们翻起旧账,批评她抛家舍业、背井离乡,觉得所谓“传播国粹”只是遮羞布。不少人留言:“既然要宣扬艺术,为啥不去肯尼亚、去南极?偏偏去美国这个肥差?”亦有人拿她同其他艺术家对比,“别看现在成名,早年间谁不是靠祖国平台成长?这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吧!”甚至还有极端者讽刺,“将来别哭着回来认祖归宗”。
表面上看,她在美国实现了理想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国粹大使”;但内心可能依然时刻面对自我拷问。归国探亲时,她接受媒体采访,说自己很惊讶国内高楼林立,大城市变化之大让人“认不出来”。有人就冷嘲热讽,认为她对国内发展早已脱节,说白了只是在外籍人生地不熟后,又想回国蹭一口“祖国红利”。更重要的是,每当社交媒体曝光她的事迹,网民的争议就此起彼伏,有人成了她的粉丝,有人把她视作“忘本逆子”,分歧比当年更深了。
生活层面也并非玫瑰花铺地。美国文化圈整体还是主流西方,京剧虽有点热度,但远远谈不上普及。年轻一代美国人文化兴趣变得快,团队的经费经常告急,学徒难招,台下观众一会儿好奇,一会儿又是冷场。加上团队成员年龄渐长,生计问题也越来越现实,平衡艺术、事业和生活,成了摆在齐淑芳面前的新难题。前景依旧迷雾重重,海外国粹的道路,注定步步惊心。
话说到这儿,咱们得给齐淑芳点个大大的“赞”。你看,在国外打拼这么多年,兢兢业业,不怕苦不怕难,还收获了不少洋人的掌声。这样的“国际范儿”,全世界都服气。可是,有些道理还是想跟她商量商量。你说京剧非得在美国才算宏扬国粹?难道中国自家院子就没人懂欣赏了?她说国外洗盘子都比国内赚得多,是不是对中国的文化市场太没信心了?不是不让人闯世界,只是别把“理想主义”包装成唯一真理。咱们这儿的戏院越来越多,观众越来越懂,难道真是金窝银窝不如洋窝?也许有些人天生适合闯荡,也有些人适合守在根前。说到底,一个京剧人选择怎样的舞台,未必就能决定国粹的未来。她是国粹传播的先行者,还是漂泊的逆旅者?每个人心里,自有杆秤。
一个为了梦想漂洋过海的京剧演员,到底该被我们当作“文化英雄”,还是“利己高手”?她留在美国真的就比在中国贡献大吗?如果现在让你选,你觉得传承国粹应该以“漂泊世界”为终极目标,还是守护老家的戏楼才叫真正有意义?你怎么看齐淑芳的选择,是叛逆还是勇敢?欢迎评论区开撕。
